杨涛今年60岁,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志愿服务已有8年。除了“邵医志友”志愿服务队,他还参加了杭州市地铁综合服务队、“五水共治”服务队、“流浪小红车回家”志愿服务队等公益组织。
杨建萍受到杨涛的影响,也加入了“邵医志友”志愿服务队。这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?
以下是杨建萍的叙述:
与杨涛的相识,源于一次难忘的“失而复得”经历,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人间温情,更让我有幸结缘“邵医志友”这个充满爱心与奉献的医院志愿服务团体。
2017年9月,我骑行路过观音堂时,不慎将手提袋从车筐中震落。到家后我发现包丢了,心急如焚,因为包内有钥匙、钱包(内含身份证、多张银行卡及1300多元现金)。我立即沿原路返回寻找,但一无所获。正当我前往派出所查看监控时,女儿来电告知钱包已被好心人送至采荷派出所。
当我取回失而复得的袋子,心中的欣喜与激动难以言表。我迫切想要感谢这位拾金不昧的好心人,但当我向警察询问拾包人的信息时,得知他并不愿留名。在我的再三恳求下,警察终于提供了杨涛的联系方式。
我拨通电话表达谢意时,杨涛用他那浓重的东北口音淡然地说:“感谢啥,你丢了东西,肯定着急。东西找回来就好了,不用谢。”当我问及他在哪上班,他说没有上班,只是在邵逸夫医院做义工,在结束服务回家的路上碰巧捡到了我的包。他还鼓励我:“你真要感谢我,有时间也来做义工吧。”
正是这句话,点燃了我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。国庆长假后从越南旅游归来,我便加入到“邵医志友”的团队,直到两年后因父亲住院需要照顾才暂时中断。
在这段志愿服务的时间里,我不仅收获了帮助他人的快乐,更结识了杨涛这样一群有思想境界、甘于奉献的好人。无论我们之前从事何种职业,在此时此地,我们都怀揣着善良与感恩的心,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,共同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美好。
拾金不昧
“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”
杨涛的故事远不止于此。他不仅拾金不昧,曾数十次将服务期间拾到的钱包、手机、iPad等物品上交,还成功带动了数十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。
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,他是一位资深志愿者,每周服务至少五天,风雨无阻,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未曾停歇。
杨涛做志愿服务时(医院供图)
有一次,在门诊大厅,杨涛准备使用自动扶梯时,看见了危险的一幕——一位家属正将坐轮椅的病人推上自动扶梯,随着扶梯的上升,轮椅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,甚至有倾倒的危险。
目睹此景,杨涛飞奔过去,叫来扶梯旁的导医护士,护士立即按下“紧急停止”按钮,杨涛则健步上前,搀扶病人安全撤离扶梯,同时不忘告诉病人及其家属,对于携带大型行李、轮椅或手推车的情况,应选择乘坐更为平稳的垂直电梯,切不可使用自动扶梯。家属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,对杨涛的迅速反应和及时提醒不胜感激。
杨涛说:“虽然缺乏专业知识,但八年时间也积累了不少医学常识,太专业的事没办法接手,但是在现场维持下秩序,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志愿者的职责所在。”面对行动不便的患者,杨涛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。由于他曾有右胳膊受伤的经历,对患者的不便有着更强烈的共鸣,这种同理心促使他不遗余力地帮助患者,确保他们安全无虞。
门诊大厅的自助机岗位始终是医院最繁忙的岗位之一,日复一日地迎接着各式各样的患者。尤其是在早晨就诊高峰时段,工作节奏之快,以至于志愿者常常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。尽管如此,杨涛却表示:“自助机岗的工作确实辛苦,但这几年,我反而感觉越来越有活力了,觉得自己所做的事特别有意义,每天都能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。”
据不完全统计,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达8158小时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: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践行,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不止杨涛,他姐姐杨敬同样也是“邵医志友”志愿服务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。这对姐弟不仅在医院的志愿服务中表现出色,还携手并肩,活跃于杭州市地铁综合服务队、“五水共治”服务队、“流浪小红车回家”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公益组织中,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杨涛姐弟合照(医院供图)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